10/27/2006

馬加洛夫演奏蕭邦作品

  • 26265 (475 6157)
  • 蕭邦:第3號鋼琴奏鳴曲,作品58、第1-4號即興曲、搖籃曲,作品57
  • 馬加洛夫,鋼琴
◎黃哲嶔 2004 博客來網站


「一張令人愉悅的唱片。馬加洛夫是一位風格獨具的演奏者,其詮釋充滿了新鮮活力……錄音之音質…活靈活現。」——留聲機雜誌1955年七月


  馬加洛夫1912年出生於聖彼得堡,1992年逝世於瑞士威偉市。6歲時因為俄國政局動亂,全家遷往芬蘭,四年後又遷居巴黎。少年時在巴黎音樂學院求師從菲力普(Isodore Pilipp),17歲得到鋼琴一等獎並獲拉威爾的證書,其後跟隨普羅可菲夫學習作曲。其演奏足跡遍及全球首屈一指的演奏廳,以及薩爾茲堡、愛丁堡、柏林、蘇黎世和洛桑等著名音樂節。他是繼布賴洛夫斯基(Alexander Brailowsky)之後,首位演奏蕭邦鋼琴作品全集的鋼琴家。1949到1960年間,接替李帕第在日內瓦音樂學院開授大師班。曾擔任小提琴大師西格提(Joseph Szigeti)的伴奏,兩人的合作在當時曾被稱爲絕配,後來他成爲西格提的女婿。

  70年代末期開始,馬加洛夫為飛利浦唱片公司錄製了蕭邦鋼琴獨奏作品全集。在這套全集中,他將一些乏人問津的蕭邦早期小型作品列入名單中,探索這些不為人知作品的內涵,而不似一般鋼琴家,只是持續地企圖從那些已經被演奏過無數次的作品中挖掘新觀點。

  馬加洛夫一向以演奏蕭邦作品而聞名,所演繹的蕭邦,凸顯出一種溫和、自由、寫意的抒情美。終其一生以強烈的興趣鑽研這位波蘭作曲家的所有作品,並且謹慎地忠於原譜演奏,而他巡迴演奏的主要曲目便是以蕭邦為主。德國樂評姚阿幸‧凱瑟曾表示馬加洛夫是一位具備「高貴的技巧、無誤的準確和品味」的演奏家。

  當談論馬加洛夫時,令人不得提起馬尼亞鋼琴家迪努‧李帕第。他與馬加洛夫不只有著風格上的相似處,生平也有重疊之處。二次世界大戰後,馬加洛夫接替李帕第在日內瓦音樂學院指導大師班,他認真而負責地執行這個職務達10年之久,對許多年輕與後輩鋼琴家產生長遠影響,其中包括了奧地利鋼琴家英格麗‧海布勒(Ingrid Haebler)。這位以演奏莫札特與舒伯特作品著名的鋼琴家總是將自己演奏生涯中最重要的成長歷練歸功於馬加洛夫的人格與魅力。而當今樂壇中生代最具爆發力的女鋼琴家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也是在此時拜馬加洛夫為師。

  2004年為英國DECCA唱片公司成立七十五週年慶,為此特別推出一系列懷舊專輯,本集便是其中之一;當年黑膠唱片的封面與音樂內容都完整重現。系列的內容包括了演唱、與器樂演奏之錄音,皆為絕版多年、從未曾發行過CD的專輯。馬加洛夫在巔峰時期為DECCA錄製的專輯中,成功而忠實地呈現了這些作品中前所未聞的美感。若馬加洛夫被描述為一個洗鍊優雅、自然光輝的大師,那麼這些作品錄音便是他最極致的表現之瞬間凝結。

  在這張以「蕭邦演奏會」(Chopin Recital)為名的專輯中,收錄了1954年於瑞士日內瓦維多莉亞廳所錄製的六首蕭邦作品,包括第3號奏鳴曲、四首即興曲與搖籃曲。當時馬家洛夫正值盛年,無論技巧與詮釋意境均已達巔峰,雖然是單聲道的錄音,但無損於其貴族般浪漫的琴韻。出身聖彼得堡一個顯赫家族後裔的馬加洛夫,若說他的貴族血統本質上是高貴的,那麼這份演奏錄音,便可以名門視之,他以世襲的天賦本能傳達了如此的優異特質。



Track List
Piano Sonata No.3 in B minor, op.58[1] I Allegro maestoso[2] II Scherzo: Molto vivace[3] III Largo[4] IV Finale: Presto non tanto
[5] Impromptu No.1 in A flat major, op.29[6] Impromptu No.2 in F sharp major, op.36[7] Impromptu No.3 in G flat major, op.51[8] Impromptu No.4 in C sharp minor, op.66 “Fantaisie-Impromptu” [9] Berceuse in D flat major, op.5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