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7/2006

冷戰時期鋼琴英雄 - 范‧克萊本


范‧克萊本傳奇
◎黃哲嶔
原文刊載於《表演藝術雜誌 》1997年10月,第58期,第10頁

  即將於10月6日(1997)來台於國父紀念館演出的美國鋼琴家范‧克萊本,向來有著兩項引人矚目的話題:一是在二次大戰後美蘇兩大陣營的冷戰時期贏得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二是七○-八○年代突然從舞台上消失了十多年。這些具討論性的話題,顯然不容易理解,然而卻在范‧克萊本的琴藝之外,增添吸 引人的新聞性。


克萊本生平

  范‧克萊本(Van Cliburn, 1934 - )自從1958年以二十三歲之齡奪得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第
一名以後,便以旋風之勢風靡數以萬計的美國人。在美國從來都沒有一位古典音樂家能夠受到紐約市民夾道歡迎,也從沒有一張鋼琴演奏專輯能夠銷售超過一百萬張,這些記錄就只有范‧克萊本一人獨享。
  1934年7月12日范‧克萊本出生於路易斯安那州的Shreveport,自三歲開始接受母親的音樂啟蒙,而他的母親曾經師事李斯特的高徒佛立德海曼(Friedheim)。四歲首度公開演奏,六歲時因為父親升任馬克利諾石油公司的總經理,於是舉家遷居至德州,據說這時的范‧克萊本已經立志成為鋼琴家。1946年在修士頓演奏柴可夫斯基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十三歲(1947)年獲德克薩斯州青年鋼琴比賽冠軍。1948年獲得國家音樂節比賽(National Music Festival Award)首獎,應邀首次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登台演出。十七歲(1951年)進入茱莉亞音樂院求學,次年獲得德雷獎(Dealey Award)以及財團提供的蕭邦獎(Kosciuszko Fundation's Chopin prize),1953年又獲得羅依德(Roeder Award)獎,同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在1954年,獲得了雷文特力特獎(Leventritt Award )的肯定,並與米羅普洛斯(Dimitri Mitropoulos, 1896~1960)指揮的紐約愛樂管弦樂團以及塞爾(Georg Szell, 1897~1970)指揮的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合作在美國各地演出大獲好評。然而此時的范‧克萊本,對廣大的美國人而言依舊默默無名。
  在老師羅席娜.雷文(Rosina Lhevinne)的堅持下,1958年范‧克萊本參加了當年的第一屆柴可夫斯基大賽,結果脫穎而出,獲得冠軍;千里馬遇伯樂的結果,自然不同凡響。得獎之後范‧克萊本受邀展開一連串巡迴演出以及錄音工作,然而他也未曾忘記一生的宏願——協助年輕的音樂家,於是第一屆的范‧克萊本鋼琴大賽就在1962年隆重地在德州的沃斯堡(Fort Worth)展開。
  1964年范‧克萊本還在薩爾茲堡音樂節中舉行獨奏會,但是在1978-1987年間,范‧克萊本突然從舞台上消失了一段時間,卻無人知曉他的行蹤。至今人們依舊十分好奇,為何當他事業正值高峰之際,為何要引退?答案仍無人知曉。


錄音記錄

  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結束後,美國RCA公司立即邀請范‧克萊本錄製獲勝的冠軍曲—柴可夫斯基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由孔德拉辛指揮RCA交響樂團協奏。當時比賽的樂團指揮也是孔德拉辛,因此這張專輯顯得分外珍貴,是研究范‧克萊本不可或缺的最重要錄音。當年出版LP時只收錄這一首鋼琴協奏曲,近年來再版為CD時再加上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在六、七○年代范‧克萊本還錄製了許多重要的鋼琴作品,如:貝多芬第四&五號鋼琴協奏曲、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熱情」、「悲愴」、「告別」、「月光」、布拉姆斯第一&二號鋼琴協奏曲、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曲、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葛利格鋼琴協奏曲、李斯特第一&二號鋼琴協奏曲、普羅可菲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以及巴伯、德步西、蕭邦、史克里亞賓、拉赫曼尼諾夫等人的獨奏作品。


克萊本傳奇

  原本1958年的第一屆的柴可夫斯基大賽是蘇聯為誇示國威所舉辦,而在1957年蘇聯又比美國早一步發射人造衛星史普特尼克號(Sputnik)。當時的美國正處於國際聲望的弱勢,結果卻出人意料地由美國人范‧克萊本獲獎,確實跌破專家眼鏡。得獎 之後范‧克萊本立即受到艾森豪總統的國宴款待, 紐約市民也列隊歡迎,將范‧克萊本當作民族英雄 一般地看待,所到之處紙花飛揚,彷彿克萊本在美蘇兩強的爭霸競賽中,為美國板回了一點顏面。
  然而范‧克萊本的成功並非只是一時比賽的勝利所獲致,而是實力加上機運所造成的結果。而他能夠獲得柴可夫斯基大賽,也不是機運一詞可以解 釋的,因為在早年當他立志成為鋼琴家時,他從收 音機中聽到拉赫曼尼諾夫親自的演奏便感動無比, 後來他參加的多項鋼琴比賽也屢屢選用柴可夫斯基 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以及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三號鋼 琴協奏曲,再加上老師羅席娜.雷文是莫斯科音樂 院的畢業生,因此他與俄國音樂的關係與對它的理 解顯然極為深刻。早期范‧克萊本以能夠處理大塊 文章似的作品而著稱,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卓 越的音樂品味,儘管他對莫札特或是貝多芬的作品 不很擅長,但處理浪漫時期的作品卻能夠結合優雅 與溫暖的非比尋常特性,例如他在1958年錄製的柴 可夫斯基第一號以及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便展現了這樣的強烈個性。
  然而他彈奏的曲目範圍一直十分侷限,而他也 完全以直覺來演奏,儘管十分熱情,音色卻不免粗 糙了些,因此自從六○年代起,他已經漸漸無法掌 控自己的音樂處理了。或許這正是他決定在七○到八○年代間退隱舞台的原因吧!?
  1987年12月范‧克萊本再度回到音樂會的舞台 ,展開一連串的演出行程,到了1989年他為梅爾森 交響樂中心開幕首演之後,紐約時報還以頭條新聞 ,盛贊他已成功地再度出擊。


期待與期望
  雖然我們晚了美國的聽眾十年之久,才能再度 欣賞范‧克萊本的演奏,但為時並不會太晚,因為前不久浪漫派鋼琴的最後一位演奏大師契卡斯基 (Shura Cherkassky)才剛過世,而八月一日又傳 來二十世紀最著名的鋼琴家李希特(Sviatoslva Richter)病逝於莫斯科。兩位大師的相繼逝世之際 ,不禁令人格外珍惜我們已經擁有以及即將擁有的 范‧克萊本的一切。
  期待范‧克萊本為我們帶來的不僅是一場鋼琴 獨奏會,更是在大師凋零之際,一場傳承大師、開 創新局,中生代鋼琴家展現實力的音樂盛會。相信 這將會是今年台灣的音樂舞台上最值得期待的大事 之一。


1997年10月份58期《表演藝術雜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