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7/2006

12/01 1998 一場「三不缺一」的美好演出

一場「三不缺一」的美好演出

記一場「三不缺一」的美好演出—
阿胥肯納吉、祖克曼&哈瑞爾三重奏
台北音樂會

◎黃哲嶔(報社記者邀稿,欲登於「自由時報」之樂評,只是並不知是否刊登出來)

時間:1998年12月1日 晚上7:45

曲目:貝多芬:降B大調鋼琴三重奏,作品39蕭士塔高維契:E小調鋼琴三重奏,作品67舒伯特:降B大調鋼琴三重奏,作品898

  十二月的台北,微熱的怪異夜空裡,翩然出現由三位大師所組成的鋼琴三重奏——阿胥肯納吉、祖克曼與哈瑞爾。三人優異的演出,化解了這夜的悶熱,進而轉而化為一種醺然的陶醉。三位大師的人格特質各不相同;鋼琴家阿胥肯納吉在開演前還幫翻譜員搬椅子,展現他的紳士風度。其彈奏技巧高超,表現冷靜,十分專注於演出。大提琴家哈瑞爾的風趣幽默,給人音樂絕對不是一件嚴肅的事的美好體驗。小提琴家祖克曼的表情嚴肅,若有聽眾發出怪聲,還會瞪人。他的演奏細膩,十足的個性化表現,完全沈浸在自己的音樂中。儘管他們三人的演奏的表情動作各有不同,但表現在音樂上卻是絕對的和諧與美好,呈現圓融完整的一體性。
  整場音樂會的曲目選取方向,與演出順序的安排的都極為妥當;以貝多芬的作品為前奏,帶出輕柔與優美的氣氛,一掃樂迷刻板印象中濕冷霉味的室內樂。此曲猶如特殊場合經常飲用的香檳,清淡的果香隨著氣泡揮發,將愉悅的氣氛揮發至極,也由此導引出一場沁人心脾的品酒盛會。一個充實而美好的夜晚也就此展開。(註:以品酒會來形容這場音樂會也許有些粗鄙,但卻是最簡單有效的方式。)
  上半場第二首演出蕭士塔高維契的作品,1944年當這首樂曲首演時,它那特立獨行的風格,確實嚇壞了許多聽眾。原本應該是表現悲劇性效果的大作,卻在三人的手中找到了全新的詮釋觀點。大師的表現穩定持平,在不和諧的音符中求得和諧的韻律之美,為愛樂者揭示了另一種欣賞蕭士塔高維契作品的方式。
  大師們的演奏俐落明快,雖不激昂,卻默契十足,猶如上好的俄國伏特加,清烈順口,絲毫不會有灼熱感。
  奏畢此曲大提琴家哈瑞爾早已經汗流浹背,中場休息時換下與阿胥肯納吉一樣的招牌服裝高領套頭衫,下半場出場以換上了黑色T恤,為聽眾帶來高潮的下半場。
  舒伯特是三為大師表現最佳、演出效果最為浪漫的一闕。由於早在1996年他們便已合作錄製此曲,並於'97年發行CD,因此顯出更佳的合作默契與豐盈華美的音樂性。三人優異的演奏將曲中優美爽朗的氛圍飄揚發散,從樂曲一開始到結尾持續迴盪在音樂廳中。整首樂曲所呈現的良好演奏成果,一如浸潤在橡木桶中的陳年威士忌所發散的芳醇香氣。舒曼曾表示此曲令人感到「人生的問題一掃而空,世界再度回復清新明亮。」此時品嚐一杯醇美的威士忌,應當是人生一大樂事。
  在第一樂章大師們的演奏蜜意濃情;第二樂章的演奏有如略帶哀愁的甜蜜回憶,或許用剛開瓶的紅葡萄酒,苦澀而甜蜜的口感來形容亦不為過;第三樂章輕盈跳躍,彷彿已經體驗微醺的快感;第四樂章舞蹈似的快速輪旋,則彷若已經進入酩酊搖擺的狀態。
  樂曲奏畢持續十多分鐘的終場謝幕。從在場聽眾滿意的笑容,肯定了這一場紮實不花俏的高水準演出。大師的演奏不強調激烈的對比,或如管弦樂團般的澎湃效果,反而專注於旋律與和聲的搭配,呈現音樂美好的本質。如果音樂不能悅人耳目,那不過是一連串的噪音而已。或許這便是大師們特意強調蕭士塔高維契作品裡的韻律感與旋律性,而不誇張其與時代抗爭的對立與不和諧音的效果,也不以挑釁臺灣聽眾脆弱的耳朵為樂的原因吧!
  從三位大師的演奏中我們所領受的不是他們個人的演奏魅力,反而是回歸作曲家本意的律動與音韻之美。在這個強調個性的年代裡,如此和諧一致的詮釋美學觀點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音樂會前的記者會阿胥肯納吉曾表示:「近五十年來的音樂詮釋已有很大的觀念轉變,很多音樂家不太強調個性,反而著重音樂的表現」更表示:「我們決不陷溺於個性,我們只專注於音樂」。有了這樣的理解,對於他們的詮釋觀點,自然更能感同身受了,這不但是欣賞他們演奏的準則,當然更是筆者評論的前提與依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