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4/2007

音樂真理化身的大提琴家 - 顧德曼 Natalia Gutman

顧德曼 Natalia Gutman

◎黃哲嶔 (原發表於2007年,五月號「樂覽」雜誌)

  近年來數度來台的顧德曼(Natalia Gutman),堪稱是當今樂壇唯一的大提琴女王。她是大師羅斯托洛波維契(Mstislav Rostropovich)的弟子之一。大師弟子中最具名氣的當屬麥斯基(Mischa Maisky),然而真正的佼佼者卻是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e)與顧德曼。顧德曼較杜普蕾(Jacqueline Du Pre)年長三歲,1942年出生於喀山(Kazan)的音樂家庭,成長於莫斯科。
  5歲不到,顧德曼就在小提琴家外祖父柏林(Anisim Berlin)的啟蒙下開始學習大提琴。進入莫斯科音樂院後,先在柯佐魯波娃(Galina Kozolupova)門下求學,後又在羅斯托波維奇門下深造。1959年拿下第七屆維也納青年音樂節金牌,1964年贏得柴科夫斯基大賽第三名,兩年後又在布拉格之春音樂節上的德弗乍克國際大賽獲獎。1967年獲得慕尼黑ARD(德國廣播公司)大賽首獎,從此展開國際演奏事業。2005年獲邀擔任該項大賽評審。同年,德國聯邦總理柯勒Köhler授與顧德曼代表德國最高榮譽的獎章Bundesverdienskreuz 1. Klasse。2006年被提名成為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榮譽學員。
  顧德曼曾經因為老師羅斯托洛波維契離開俄國而受牽累,被禁止出國演奏多年。所幸父親的摯友鋼琴大師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提攜,並經常與同為音樂家的小提琴家丈夫柯岡(Oleg Kogan)演出室內樂,獲得極佳的好評,逐步建立起樂壇的名聲。李希特曾對顧德曼讚譽有加,稱她為「音樂真理的化身」。
  多年來,顧德曼經常巡迴五大洲與各地樂團合作,如維也納愛樂、柏林愛樂、倫敦交響樂團、慕尼黑愛樂、聖彼得堡愛樂、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堂管弦樂團合作。此外,還參與知名音樂節,如德國薩爾堡、柏林、維也納的演出。與其合作過的知名指揮家與音樂家,包括薩瓦利許(Wolfgang Sawallisch)、穆提(Riccardo Muti)、阿巴多(Claudio Abbado)、海丁克(Bernard Haitink)、捷利比達克(Sergiu Celibidache)、斯威特拉諾夫(Yvgeny Svetlanov)、泰米卡諾夫(Yuri Temirkanov)、羅斯托洛波維契與庫特.馬舒(Kurt Masur)等。另外,經常與顧德曼合作室內樂的音樂家包括了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維謝雷茲(Elisso Virsaladze)、巴什梅特(Yuri Bashmet)、魯賓莫夫(Alexeij Lubimov)、李希特、柯岡。
  每年七月初,顧德曼都會邀集好友及國際知名音樂家參與在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舉辦的泰格湖國際音樂節(International Musikfest am Tegernsee)小型室內音樂會。這是她與先夫柯岡在1990年共同創立的音樂節,同年柯岡過世,她便以夫之名持續運作音樂節,以茲紀念。
  已故大提琴家杜普蕾曾經對顧德曼說:俄國人處理音樂的態度總是嚴肅且拘謹,無法盡情玩味音樂。由於這段話,年齡相近又師出同門的兩人,便相約來到顧德曼的寓所來一場即興的大提琴二重奏。這次音樂之約,讓兩位傑出的大提琴演奏家都獲益良多;顧德曼體驗杜普蕾擁有與生俱來的狂放才氣,而杜普蕾也深刻感受到顧德曼豐沛紮實的深厚演奏功力。據說,羅斯托波維契知道了兩個人「玩弄」音樂的事情之後,曾經訓斥的顧德曼一番。不過兩位惺惺相惜的音樂家,卻也用行動告訴了世人,要想成為頂尖的音樂家,「狂放才氣」與「演奏功力」兩者缺一不可。
  近年來顧德曼所用的琴是瓜奈里(Guarneri del Gesu)傳世的唯一一把大提琴 — 1731年於義大利克雷蒙納(Cremona)製作的ex-Messeas。這把大提琴因其稀有而價值不斐。據說是贊助人想賣出這把瓜奈里大提琴,因而委託顧德曼於各地演奏時使用此琴,增加曝光率以吸引買家上門。2005年顧德曼來台演奏時便是用此琴,不知今年(2007)是否依舊使用此琴。據說這把琴具有意韻深遠的遼闊音域,音色變化豐富,而且反應靈敏,十分令人期待能夠聽到如此希罕的珍貴銘器。
  多次來台的顧德曼於2003年10月22日首度登台,與聖彼得堡愛樂管弦樂團合作演出德弗乍克的大提琴協奏曲,造成轟動。由於其演出實力及風格相當受到台灣樂迷的熱愛,因此兩年後,2005年5月11日又再度來台舉辦獨奏會,由巴布魯金(Viacheslav Poprugin)鋼琴伴奏,演出曲目包括:貝多芬:A大調第三號大提琴奏鳴曲,作品69、布拉姆斯:e小調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作品38、德布西:d小調大提琴奏鳴曲、蕭士塔高維契:d小調大提琴奏鳴曲,作品40。2006年五月12與14日分別於嘉義市文化中心及台北國家音樂廳與國家交響樂團合作演出舒曼大提琴協奏曲,作品129。2007年第四度來台顧德曼將於5月12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辦獨奏會,曲目包括:德弗乍克:四首浪漫小品,作品75、葛利格:a小調大提琴奏鳴曲,作品36、拉赫曼尼諾夫:g小調大提琴奏鳴曲,作品19。
  今年初,顧德曼首先與阿巴多(Claudio Abbado)在西班牙塞爾維拉(Sevilla)合作舒曼的大提琴協奏曲,接著和賽門波利瓦青年管弦樂團(Simon Bolivar Youth Symphony)在愛培羅亞美利卡諾(Iberoamericano)音樂節合作演出。2007年5月12日在台北的音樂會,將是今年她在亞洲的唯一一場演出。
  很少有外國音樂家願意如此頻繁的到台灣來演出,或許顧德曼是因為受到台灣樂迷的熱情所感染,因而連續數年前來台灣舉行音樂會。無論是甚麼原因讓她頻繁出入台灣,總之,好的演奏總是永遠不嫌多。
  從她在台灣演奏的曲目看來,似乎顧德曼演奏偏好古典時期以至於近代的作品,巴洛克時期的作品似乎還未曾觸及,令人不禁好奇台灣聽眾何時可以聽到大提琴的重量級曲目 — 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2006年時她曾經在安可曲中演奏了這套組曲的片段,也許她正醞釀著將此套組曲安排作為下次來台的演出曲目吧?!然而顧德曼早在莫斯科、柏林、慕尼黑、馬德里、巴塞隆納等地早已完成巴哈無伴奏組曲的完整演出。人們經常問他為何不錄製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呢?她總是回答說:「還太早啦!」
  顧德曼認為「古代音樂」(Early Music),包括了巴哈的作品以及海頓的大提琴協奏曲等,不能夠再以傳統的方式來演奏,她表示:「我經常演奏巴哈的作品,也如同我演奏其他的作品,我認為必須以截然不同的方式來處理……需要更多不同的音色。……」或許她正在探索演奏古代音樂的最佳方式,性格嚴謹的她,自然不願意輕易出手。
  除了上述的曲目,顧德曼經常演奏的曲目還包括作曲家許尼特克(Alfred Schnittke 1934-1998)為她創作的數首曲子。許尼特克曾將他的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與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題獻給顧德曼。其他還有丹尼索夫(Edison Denisov)獻給她一首奏鳴曲與三首鋼琴伴奏的小品,古拜杜琳娜(Sofia Gubaidulina)獻給她一首大提琴與小提琴合奏的「歡慶」(Rejoice!)。
  顧德曼曾在泰米卡諾夫指揮的皇家愛樂交響樂團灌錄過蕭士塔高維契的第一、二號協奏曲,由為BMG旗下的廠牌Ariola出版。之後,她與EMI簽訂合約,由薩瓦利許指揮費城管弦樂團灌錄德弗乍克大提琴協奏曲。1992年,與馬舒指揮的倫敦愛樂合作錄製舒曼與許尼特克大提琴協奏曲。近來顧德曼多為Live Classic唱片公司錄製專輯。此公司以出版柯岡及其經常合作的演奏家之錄音為主。顧德曼所演奏的許尼特克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由英國的Regis唱片公司出版。而古典唱片大廠DGG也出版過她與阿巴多指揮的馬勒室內管弦樂團(Mahler Chamber Orchestra)合作錄製的舒曼大提琴協奏曲。
  在一向以男性為主導的器樂演奏家中,顧德曼的演奏或許無法正對每個人的口味,不過她的渾厚的琴音,顯然是經過歲月歷練與人生的深刻體悟之後所獲致的成果。在這個大師風範日益凋零的年代,炫技音符到處亂飛的潮流中,顧德曼沈穩踏實的演奏風範永遠都是最瀰足珍貴的。

評論Reviews:
  「音樂真理的化身」(an incarnation of truthfulness in music) — 鋼琴家 李希特
  「擁有橡樹般堅韌根莖的嬌嫩花朶」(a delicate flower, with the roots of an oak) — 大提琴家 卡沙多(Gospar Cassadó)
  「顧德曼在英國巴比肯中心的音樂會,由阿巴多指揮倫敦交響樂團演奏普羅可菲夫為大提琴與樂團寫的交響協奏曲。顧德曼的演奏非常精采,甚至她的老師羅斯托洛波維契也難以超越」。 — 英國每日電訊報Robert Henderson
  「(這是)室內樂最極致的形式…其演奏結合至高的藝術境界與綿密的表現力。顧德曼絕對是有史以來最全面的大提琴家;猶如過往的提琴高手,她掌握了控制音量,卻不失表現力的神祕絕技。」 — 1967年ARD大賽後穆尼黑報紙的評論
  「很少有大提琴家能如顧德曼一般,她參與了巴爾的摩交響樂團蕭士塔高維契第二浩大提琴協奏曲的演出。她可能是唯一能夠釋放作品中之力量與苦痛來的人,有別於作品題獻的大提琴家羅斯托波維契,顧德曼揭露了隱藏在音符背後,作曲者心與靈的緊張衝突。嘲諷般的嚴厲批評、內省的耳語、自信的姿態,以及最後一長串不確定的音符,都交相地發出怒吼。」— 巴爾的摩太陽報
  「顧德曼擁有一種能夠體驗(蕭士塔高維契)作品的感性與官能性,而且能夠傳達其優雅的詩意、狂亂的張力與強勁的推進力。她所演奏的音樂也猶如建築一般宏偉,方法是以全面觀察音樂聲響的細微差異,而以專注的態度引導出音樂中各式各樣的敘事性。」 — 蕭士塔高維契期刊(DSCH Journa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