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2009

村上春樹 1Q84 首讀會


  隨意地報名了11/12村上春樹新書「1Q84」的首讀會,只有三十個名額,結果意外被選上。其實還蠻期待的這場首讀會,怕來不及出席,還特意地請了兩個鐘頭的年假。不過到了現場才知道,其實只是一個新書發表的記者會,而這三十個人只是去充當人頭而已。
  首讀會在公館的「海邊的卡夫卡」舉行,這個店名也是來自村上的小說。由於首讀會並沒有提供餐點,只有一幾個小點心與飲料,所以晚餐只好先行在外頭解決,因此不知這裡的餐點如何,但它所提供咖啡確實好喝。
  每個參加首讀會的人都要繳交600元入場費,可以獲得村上春樹這套原本700元的新書。實際上這套書共有三冊,目前只出版兩冊,明年第三冊才會上市。故事講述發生在1984年的故事,亞洲週刊報導:「日本將向何處去?大和民族歸宿在哪裏?人類將有怎樣的未來?人的個體又將走向何方?這是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樹在春夏之交在東瀛提出的令人訝異的灼熱思考。」 由於日文9發音與Q一樣,所以書名才會取為1Q84。
  關於內容,因為自己還沒讀完,所以無從評論,或是說明,不過亞洲週刊的「毛峰:村上春樹1Q84向1984及魯迅致敬」一文,倒是值得一讀。
  不過我對村上的理解或是喜愛,受限於個人資質,實在無法有太多的體會,或闡述其隱藏於背後的深沈意義。首讀會上,還有來賓表示村上春樹改變了他的生活。然而對我來說,村上的小說所帶給我的純粹只是閱讀上的樂趣:他作品中所建構的冷酷異境是我所喜愛的;引領我脫離了現實,進入了一個異想的世界。

  「1Q84」的新書發表記者會還找來了歌手林宥嘉來代言,除了唸一段文章,還唱了一首他臨時惡補村上作品之後的感受的歌曲。雖然他的出現可以達到宣傳與造勢的效果,但對於喜愛村上春樹的我,覺得實在很不恰當,歌手本人承認他對村上春樹並不了解,也沒有特別喜歡,對村上的作品也說不出個所以然。而我則更希望聽到出版社對出版這套書的相關訊息,或是譯者的甘苦談,而不是歌手無關緊要的心得。


  參加這次發表會,最開心的事,莫過於見到了長久一來一直努力翻譯村上春樹作品的譯者賴明珠女士。二十多年前她是第一位引介村上的作品給台灣讀者的人,而我讀村上的作品也已經十多年了。據說她是海外翻譯村上春樹作品的第一個人,多年來村上春樹的作品在繁體中文地區大受歡迎,她算是最重要的推手,也因此這次出版社才能夠以十分合理的價格取得繁體中文版的翻譯版權。出版社的人員表示,由於中國大陸與韓國都是最近幾年才開始推薦村上的作品,因此簡體中文&韓文的翻譯版權費就堪稱天價。
  對我而言,賴明珠女士的翻譯沒有誇張的文詞,也沒有語言轉換的窒礙,儘管我無法閱讀日文原作,無從比較中文與日文的差異,但賴女士的翻譯卻讓人能夠十分流暢地閱讀,彷彿春上的作品原本就是以中文書寫。

  1984年,村上的第一本書「聽風的歌」出版,1988年被賴明珠小姐翻譯成中文,而我買「聽風的歌」的時候已經好幾刷之後的1992年了。1984年發生了什麼事情?我節錄了幾個對我比較有意義的重要事件:

4月22日——安塞爾.亞當斯(Ansel Adams),美國攝影師逝世(生於1902年) ,他所拍攝的一系列美國國家公園優勝美地(Yosemite National Park)的黑白照片,一直是我所喜愛的。

6月25日——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 - 1984),法國哲學家逝世。

11月12日——中華民國台灣進行掃除流氓的「一清專案」。1Q84的新書發表會選在「一清專案」的 同一天,是巧合嗎?當然是的!

12月19日——中英兩國政府共同在北京簽署關係到香港未來的《中英聯合聲明》。 香港實行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也是在這年被提出來。 同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由莫札特的傳記電影- 阿瑪迪斯(Amadeus)獲獎,而影響政治語言的口號:「牛肉在哪裡」,則是出自1984年溫蒂漢堡電視的廣告詞。


  1984年,我在做什麼呢?那一年我剛上大學,對於這個世界還懵懵懂懂,對自己也同樣一無所知...........

Posted by Picasa

10/19/2009

我的,美味關係 - Julie & Julia

  經過三星期沒停的雨,星期五天氣終於放晴。下午請假跟朋友一起去看了電影。原本打算看蔡明亮的「臉」,只不過西門町絕色電影院的上映時間只有晚上十點多的場次,所以臨時改到京華城的喜滿客看剛上檔的《美味關係》(Julie & Julia)。朋友用他的荷蘭銀行信用卡購票,兩個人只要三百元,而且還附贈飲料與爆米花,實在太便宜了。

  在這部新的《美味關係》裡,講述了兩個與烹飪有關的故事,而且還有世代傳承的意味。同時也觸及親情與愛情等人際關係。也讓我回想到另外一部也是有關烹飪的電影:《芭比的盛宴》 (Babette's Feast) ,電影裡對美食專注的熱情,讓人感動。之後努力在腦海中搜尋有關美食的電影,出現的則是《廚師大盜他的太太和她的情人》 (Cook, The Thief, His Wife & Her Lover),對於這部電影已經的內容已經模糊了,但電影的視覺印象卻是十分強烈,電影中深邃的豔紅色,以及一具具屠宰的動物肉體,印象還很清晰。看完電影,也另外燃起了我對美食電影的興趣,或許該找一找相關的電影來看看。
  一些與烹飪美食有關的電影,例如:不曾在台灣上映過的港片《雙食記》,另外還有愛情喜劇《魔幻廚房》、搞笑劇《食神》,以及導演李安的《飲食男女》,而茱麗葉.畢諾許主演的《濃情巧克力》也是我很喜愛的電影。

  另外,《美味關係》中女主角Julie為了肯定自己的個人價值,而投入部落格的書寫,從2002年開始書寫她根據美國廚師Julia的食譜的做菜心得。也讓我回想想起,2000年的時候,我似乎也為了肯定自己,在網路上介紹了自己喜愛的探戈音樂,而成立了「探戈音樂台」(現在改名成「舞~探戈!Woo~Tango!」),還獲得不錯的迴響,有人找我演講,也有人想要出書,只不過我不是好名之士,自己有多少墨水也心知肚明,再加上懶惰,這幾年也很少發表新文章了。

  所謂的「美食」很難定義,若要用價錢來定義更是困難。便宜的東西也有好吃的,而我一直不想花大錢吃東西,因為吃到貴又不好吃的東西時,心裡會更嘔,就如同先前在部落格裡寫到的鳥地方鳥食一樣。所以我對食物的品味水準一直停留在「物美價廉」的階段。通常我限定自己一餐飯台幣一百元以下,好不好吃無所謂。若一餐飯超過三百塊以上,我可就會猶豫了,因為我一小時的工資不到三百元啊!
  雖然享受真正美食的機會不多,但是有幾次的經驗卻是難忘的:小時候,該是小學年代,汐止火車站旁的美食,但忘了是桂圓粥?還是鹹粥?總覺得那是味蕾中記憶的第一個美味,但甜與鹹的味道差異這麼大,竟然記不起來是哪一種了。同樣是汐止火車站,大約是國中時期,車站旁賣的紅糟鰻魚燉白菜,魚香與菜香,配上風味特殊的米酒香氣,也是我懷念的味道。十多年前在朋友家中吃過吃過的水梨、多年前在同事家喝過非常順口的Vodka、在日本喝過的冰涼清酒、幾年前在法國楓丹白露宮吃過的晚宴、第一次作青醬義大利麵,就連自己煮過的泰式酸辣義大利涼麵,也是我所懷念的味道。

  前兩天買了一個價格不菲的的義大利煮麵鍋 - Alessi Pasta Pot,目的只是企圖想要重新找回自己做菜的樂趣。之前煮義大利麵總要燒一鍋水將麵煮軟,再將麵加到醬料裡拌炒。但這個鍋子則提供了另一種煮義大利麵的方式;醬料與麵可以在同一個鍋子裡完成。據說以前義大利的農夫在田裡工作時,便適用這種方式煮麵。因為外出工作,無法帶太多水與鍋子,所以就用這種最簡便的方式來做飯。

  買這個鍋子之前,曾經試著以同樣的方式,先用家裡的鍋子煮了兩次,但總覺得效果不佳,所以才終於決定買這個鍋子,雖然買回來也煮了三次,但可能是還沒有抓到要訣,煮出來的東西並沒有驚艷的感覺。

  以往照著食譜做煮義大利麵,確實比較能夠做出好吃的東西。後來慢慢懶了,就照著自己的意志來做菜,做出來的食物僅僅只能達到可以餬口的水準。照著食譜做菜,往往要準備較多的材料,有時候食材放久了就壞掉,只好丟棄,有點暴殄天物。照自己的意志做菜的好處是比較不會浪費食材,家裡有什麼材料就煮什麼,相當方便,不過離美食的標準也就越來越遠了。畢竟不是美食家,也沒有專注研究過烹飪,所以能夠達到足以餬口的水準,畢竟是新鮮現煮的食物,我也就覺得滿意了。

  實在不想對這個鍋子做太多介紹,因為介紹越多,好像是在宣揚它的優點,更像是在為自己的敗家行徑找合理藉口。


《美味關係》推薦指數:★★★★★
《Alessi Pasta Pot》推薦指數:★★★☆☆(缺點:價格貴了些)

10/01/2009

大學時代合歡山賞雪

  大學時代與同學上合歡山賞雪,留下了三張照片。除了我之外,其餘的人都是馬來西亞僑生,因為跟天龍比較熟,所以有就跟他們一起去旅行了。只不過畢業之後,大家各奔東西,也沒有再連絡,相信他們大多也都回到馬來西亞發展了。

  美好的記憶就放在心裡,存在照片裡的影像則是在提醒自己別忘了。年紀越大,遺忘的東西越多。或許不該記得的東西就該遺忘,不過如果能夠有照片幫忙提醒,也是好的。這些二十年前的照片,早已經泛黃,幸好有Scanner可以掃描到電腦裡修圖,將泛黃的部份修去,顏色還是算正常,彷彿昨日的記憶,如今又鮮活重現。

天龍,多年不見,希望你一切安好!
Posted by Picasa

中橫一日遊

© 2009 huangchechin

  早晨七點左右從台北出發,到台中轉南投,上清境農場與合歡山,再往東到太魯閣,走蘇花公路回台北,晚上大約十點回到家。很累的一趟旅程,朋友比我更累,因為他開了一整天的車。儘管很累,但很值得。光是這看這條橫亙在山嶺的公路,就很令人感動。

© 2009 huangchechin

  第一次上合歡山,大自然的美景真的令人驚嘆,九月底的天空一片蔚藍,陽光很強,氣溫卻很涼爽。三千八百公尺的高度,清新又乾燥的空氣,讓人流連不想離去。

  大學時,也曾經與幾個同學一起上合歡山賞雪,只不過到了半路便折返,因為當時上山的人太多了,大多數的人與車都塞在半路上。

© 2009 huangchechin

  這幾年來,朋友們帶我遊歷許多從未曾去過的地方,真該感謝他們。「因為要感謝的人太多,所以只好『謝天』!」 國中時的國文課本裡,陳之藩曾經這麼說過。


《合歡山之旅》推薦指數:★★★★★
(光是橫切過山嶺的公路就很值得一看)

9/07/2009

長角96餐廳


  為了幫Zen慶生,選了這家位於距離淡水二十多公里,位於三芝的餐廳。餐廳就位於濱海公路旁,這裡的環境以及裝璜佈置,都刻意重現美國鄉間牧場氛圍。儘管這裡已經遠離市區,但非假日的中午,竟然還有不少客人來光顧。

超大的35oz沙朗牛排

  兩個鄉巴老沒見過這麼大一份的牛排,因此就點了「35oz沙朗牛排」,一起分著吃,但最後還是沒吃完,只好帶回家給狗狗吃。這裡的食物還蠻可口的,這份超大的沙朗牛排就相當美味。而且餐廳的環境很特別,晚上還會有演唱表演,值得推薦。只可惜距離市區遠了一點,交通比較不方便,只能搭乘公車,或是開車前往。


推薦指數:★★★★☆

6/15/2009

差異是祝福

  朋友轉寄來的一篇文章,以下的一段文字,是我最近以來較有感覺的,或許是與自己的體驗有關!文章的標題是《差異是祝福》,講的內容則是關於「愛」:

「智慧能使我們把配偶與自己不同的地方看為特點而非缺點,
它是上帝給予的祝福,來彌補我們的不足。
即或對方真的有品格上的缺失,
也能成為上帝手中的工具,來幫助我們成長。
當我讀聖經『哥林多前書十三章』保羅對於愛的描述時,
我想到若配偶完全符合我們的心意,那愛就實在無法彰顯。
若他沒有任何讓我不愉快的地方,我又怎須恆久忍耐
?」

  哥林多前書 (Corinthians - 13:4)的原文為「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這句話,早在多年前就曾聽過,因為《愛的真諦》這首歌便採用了這幾句歌詞。只不過這麼多年來不曾真正體會經文與歌詞的真諦。
  我想最好的例子其實是在於父母對於子女的愛,通常他們是不會說出口的,就算是忤逆他們的意願,他們大多也會忍耐的。
  或許,許多事情總得體驗過了,或是年紀到了,才能真的理解。

6/13/2009

很鳥的鳥地方

  朋友說他最近發了,因為剛拿到一筆龐大的退職金,所以請我到101大樓的「隨意鳥地方」餐廳吃飯。第一次到這裡吃飯,心裡當然有些期待,因為這裡也算是高檔餐廳,不過吃完之後,心理的感覺是:如果要自己花錢,一定不會再來的。東西不算難吃,但顯然價格與美味無法劃上等號。整個套餐花了將近1300元。

dt 隨意鳥地方 Diamond Tony's italian Restaurant

口感與香氣都不錯的餐前麵包,是這裡唯一一樣讓我覺得味蕾大開的食物

冷盤也還可以,但是並沒有令人驚豔的味道

濃湯的味道淡了些,也沒什麼料

焗烤茄子,依舊有味道太淡的問題,因此只好加些鹽稍微調味一下。難道是我吃的口味太重嗎?

主菜是菲力佐松露醬,只可惜鄉巴佬第一次吃松露醬,實在吃不出什麼味道來。七分熟的菲力牛肉,算是十分軟嫩。但肉質並不結實,不知是不是因為不夠新鮮的緣故。


推薦指數:★★

5/26/2009

我的 Louis Garneau LGS-CEN


  新買不到三個星期的Louis Garneau,型號:LGS-CEN,已經陪我跑了好幾個地方了:一趟鶯歌與三峽,一趟汐平公路(汐止到平溪)、再來是雙溪(106號公路),以及三重疏洪道連接關渡大橋。
  騎單車讓我很久不曾有過的「熱血」又沸騰了起來。原本是朋友提議要去環島,雖然還沒有完成,不過在準備的過程中,讓我找回了失去已久的興趣。雖然也希望能有人可以一起騎車,但是自己一個人騎還是充滿樂趣,雖然有些不便,不過短程的單車之旅還不至於造成困擾。
  或許人生旅途註定孤單,但希望能有單車一路與我同行。
Posted by Picasa

4/10/2009

高解析度的高音C

From left to right: Mariusz Kwiecien, Polish baritone; Maija Kovalevska, Latvian soprano; Rolando Villazón, Mexican tenor; Nathan Gunn, American baritone; Danielle de Niese, Australian-born soprano; Erwin Schrott, Uruguayan bass; Anna Netrebko, Russian soprano. Photograph by Wayne Maser; styled by Sarajane Hoare. Enlarge this photo.

High C in High-Def

Meet seven international opera stars who are putting to rest the “fat lady sings” cliché, via live broadcasts to movie theaters.
by Damian Fowler May 2009

Opera is ready for its close-up, Mr. DeMille. Or, rather, Mr. Gelb, for Metropolitan Opera general manager Peter Gelb is responsible for bringing this high art to the silver screen. Since 2006, when the Met first broadcast live in high definition to selected movie theaters—now up to about 850 screens in 36 countries—audiences have been able to feel on intimate terms with world-class singers. “It’s like seeing somebody eye to eye,” says the Australian-born soprano Danielle de Niese, whose performance this past January in Gluck’s Orfeo ed Euridice was beamed out to far-flung aficionados. Given the new craze, it’s a pleasure to have artists who are as easy on the eye as on the ear. A clear leader is Russian soprano Anna Netrebko, whose vocal and physical charms will be staged and screened in the Met’s new production of Offenbach’s Les Contes d’Hoffmann in December, opposite Rolando Villazón, the dashing Mexican tenor. Offstage, her fiancé is the Uruguayan bass Erwin Schrott, who this winter was seducing audiences and maidens alike as Mozart’s Don Giovanni. Another leading man fond of the unbuttoned shirt is American baritone Nathan Gunn, who will be flexing his voice in the upcoming Met season as Papageno in Mozart’s Die Zauberflöte. Joining him in the lower registers, Polish baritone Mariusz Kwiecien will portray the toreador Escamillo in the Met’s new production of Carmen, opening on New Year’s Eve. He’ll be teamed later with Maija Kovalevska, the Latvian soprano, whose high cheekbones and shimmering voice in the role of Micaëla will no doubt cause swooning in cineplexes around the world. Popcorn and Bizet? Why not?

  這是新一期「浮華世界雜誌」(Vanity Fair)上刊登的一篇文章,介紹當今最受矚目的新生代聲樂家進軍大螢幕,以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報導的攝影畫面相當的美觀,質感頗佳,破除了一般人對聲樂家總是一副大腹便便的印象。報導內容如下:

  歌劇的鏡頭即將拉近放大,大都會歌劇院的總經理蓋伯先生(Mr. Gelb)負責將這項高度複雜的藝術形式帶往電影螢幕發展。從2006年開始,大都會歌劇院選定了數個電影院現場直播高解析度的演出實況。發展至今已經在36個國家,850個劇院的螢幕上播放過。觀眾們得以與世界一流個歌唱家近距離的親密接觸。「這彷彿是眼對眼的直接接觸」,澳洲出生的女高音迪.妮絲(Danielle de Niese)如此表示。2009年一月份她所演出的葛路克《奧菲歐與尤麗蒂切》便是透過這種方式傳遞給遠方的歌迷。由於能夠輕易地見到並聽到演出,因而造成這樣的新風潮。引領風潮的正是俄國女高音聶翠柯(Anna Netrebko),她那美妙的歌聲與優美的肢體將於2009年底由大都會歌劇院製作的奧芬巴哈《霍夫曼的故事》中盡情展現。圖片中站在她對面的是意氣正風發的墨西哥男高音維拉松(Rolando Villazón)。她的未婚夫烏拉圭藉的男低音許洛特(Erwin Schrott)今年冬天將首度獻唱莫札特的《唐.喬萬尼》。另一個引領風潮的人物是圖片中敞開胸口的美國男中音納森.甘(Nathan Gunn),他將在大都會歌劇院下一個樂季中演出莫札特《魔笛》中的捕鳥人。與他同樣演唱較低音域的是波蘭男中音奎獻(Mariusz Kwiecien),他將在大都會歌劇院為2010新年前夕所全新製作的歌劇《卡門》中演唱鬥牛士艾斯卡蜜羅。稍後他將與拉托維亞女高音柯娃勒夫絲卡(Maija Kovalevska)一起合作。柯娃勒夫絲顴骨高,聲音清亮,飾唱《卡門》中的蜜凱拉一角肯定能在世界各地的電影院裡造成風潮。爆米花配《卡門》,有何不可?

  照片中的歌唱家,從左至右:波蘭男中音奎獻、拉托維亞女高音柯娃勒夫絲卡、墨西哥男高音維拉松、美國男中音納森.甘、澳洲出生的女高音迪.妮絲、烏拉圭男低音許洛特、俄國女高音聶翠柯

3/19/2009

你能否分辨莫札特與薩利耶里的音樂?


  這是一個音樂測驗,考驗你對莫札特音樂的熟悉度,同時也讓人理解原來與莫札特同一個時代的薩利耶里也是個不錯的音樂家。透過莫札特的傳記電影《阿瑪迪斯》,許多人第一次認識了有薩利耶里這位作曲家。兩人的音樂風格實在很相似,十題裡我只答對六題。想要用音樂風格來區分兩個人的音樂很難,因為兩個人的風格幾乎一樣。除非你對莫札特的作品都很熟悉,否則不易全部答對。

http://reverent.org/mozart_or_salieri.html?gclid=CJzpudKqrpkCFQf8bgoduT8pJ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