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2007

弗萊明音樂會曲目賞析

當紅女高音弗萊明於2007年3月24日來台演唱,特別為主辦單位牛耳藝術所寫的《弗萊明音樂會曲目賞析》


弗萊明音樂會曲目賞析
文/黃哲嶔

  毫無疑問的,弗萊明是當今樂壇歌唱技藝最全面的女高音,她的演唱中一切都如此自然、真切、聲音運用也比很多同時代歌唱家技高一籌。此次她為台灣樂迷所帶了樂曲可謂雅俗共賞,既有因被用於電影《窗外有藍天》而廣為人所熟知的普契尼「親愛的父親」,也有極具深刻意涵的理查.史特勞斯之《最後四首歌》,而深刻且動聽則是他們共同的特色。


理查.史特勞斯:最後四首歌

  理查.史特勞斯在60多年的音樂生涯中,創作了大量偉大的音樂作品。1947年至1948年,也就是史特勞斯逝世前一年,他寫出最後的傑作 — 女高音和管弦樂的《最後四首歌》,包括了「春」、「九月」、「臨睡之前」及「在晚霞中」四首歌曲。史特勞斯摒除了一切俗世的煩惱,達到了臨終諦觀生命的境界。整部作品的核心是其中的第四曲,歌詞的最後詢問著「這或是死亡?」,成為作品最為人矚目的焦點。
  前三首取自瑞士作家赫爾曼.赫斯的詩歌作品,而最後一首:「在晚霞中」則源自德國詩人艾希多夫的詩篇。「春」讚美了春天之芬芳與萬物復甦。「九月」描寫從夏天到秋天的轉變。「臨睡之前」表現了對生命的倦怠,對沈睡的渴望。「在晚霞中」最後的句子是:「哦!在這日落的時分,大地空曠而寧靜,我們遊蕩得太累了,該歇息了!」音樂則呈現出日落時分黑夜將至的沈靜,然後,樂曲的速度漸漸變慢,彷彿死亡的到來。
  弗萊明首次接觸理查.史特勞斯的歌曲時她還是美國紐約州伊斯特曼音樂學校求學時,那時她選用這些歌曲作為畢業練習曲。後來,她又獲富布賴特獎學金前往德國深造,並逐步通曉史特勞斯的歌劇,也更熟悉了德語。她曾說:「我不能預見我將來能飾演史特勞斯歌劇中的這些角色,但是我有熟悉德語的絕對優勢,對這些劇目我已做好了準備。」
  弗萊明曾多次參與其歌劇作品之演出,出版過「史特勞斯之歌劇女英雄」(Decca 466 3142)專輯,錄製其最鍾愛的《玫瑰騎士》、《阿拉貝拉》與《綺想曲》等歌劇選曲。也曾多次於各地演唱會中獻唱《最後四首歌》,在「世紀女高音接班人《弗萊明》DVD影像全記錄」中亦曾留下錄影記錄。
  除了歌劇演出,演唱會對於弗萊明同樣重要。當然,她並不贊成那些單純依照演唱會的需求來進行教育的模式。她曾表示:「在此,我是為公眾服務,為他們帶來快樂而不是教育他們。對於曲目的安排,我會選擇自己鍾愛的。如果此地有我的歌劇演出,或許我只會選擇藝術歌曲來演唱。如果這是我不可能演出歌劇的城市,演唱會最好還是歌劇與藝術歌曲兼而有之。當然,在德國我不會如此,因為這樣會惹惱觀眾。我的每一場音樂會都是為了娛樂觀眾,向他們展現我的歌喉,我希望能將音樂中動人和有價值的部分介紹給觀眾。」為此她為台灣的愛樂者準備了以下三首優美的歌劇選曲。


羅西尼:賽米拉密德 - 優美的光在誘惑

  二幕正歌劇(Opera Seria,或稱為「莊歌劇」,亦即題材莊重嚴肅的歌劇),由羅西尼譜曲,劇本是根據法國作家、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的悲劇《賽蜜拉米思》(1748年首演),由羅希(1774-1885)寫作。為羅西尼的第33齣歌劇。作於1822-1823年間,1823年2月3日在威尼斯劇院首次公演。
  羅西尼以古代巴比倫女王賽米拉密德為題所寫,劇中貴族阿蘇爾和巴比倫王后賽米拉密德共謀毒殺國王尼諾。阿蘇爾擬篡奪王位,並取賽米拉密德為妻,但是王后卻愛上了凱旋歸來的青年將領阿爾薩切(Arsace)。其中涉及政治陰謀、愛情糾葛、親情倫理等複雜劇情。劇情精彩描寫主角賽米拉密德處於母愛與野心的矛盾心情,而她的心上人阿爾薩切,其實是她的早年失散的親生兒子。
  某一日,眾人聚集於祖廟,忽然閃電雷鳴,國王的墓門大開,國王的陰魂出現,當眾宣佈阿爾薩切為王位的繼承人,並囑咐他當天晚上要到墓穴裡為父報仇。王后和阿爾薩切從祭司長得口中得知他們的母子關係,因而同意由兒子繼承王位。無法順利取得王位而心生不甘的阿蘇爾便決心殺死阿爾薩切,於是潛入墓穴準備攻擊,結果卻將趕來墓穴營救新國王的賽米拉密德刺死。後來阿爾薩切在決鬥中殺死了阿蘇爾,順利登基。
  在劇中的第二場景:在巴比倫的空中花園,賽米拉密德獨自等待著阿爾薩切。當僕人進來報告說不久阿爾薩切即將來到,暗戀著他的女王就唱出渴望和阿爾薩切見面的快樂歌曲:「優美的光在誘惑」。這是一首用花腔女高音演唱的詠歎調,其中還加入了女聲的合唱。


普契尼:強尼.史基基 - 親愛的父親

  《強尼.史基基》是普契尼著名的「三部聯篇歌劇」中最後的一部曲,為獨幕歌劇,是普契尼唯一的一齣喜歌劇(Opera Buffa)。而三部歌劇的內容都在探討人世間生與死的苦惱。
  此劇故事發生在十三世紀的佛羅倫斯。富商杜納第過世後,眾親友假意前來來哀悼,當他們得知富翁將所有財產都送給了修道院,這群親戚卻慌了起來,紛紛表示絕對不能讓遺囑交到律師手上,便分頭找了起來。不久遺書林努奇歐(Rinuccio)找到了,他要求眾人要同意他和一位叫做羅瑞塔(Lauretta)的婚事,他才肯把遺囑交出來。在眾人同意之後,他們又委託羅瑞塔的父親強尼.史基基替他們想辦法奪回這筆財富。他們希望強尼.史基基扮成未死的富翁假立新的遺囑﹐重新處理遺產﹐但強尼.史基基並不想幫忙,於是羅瑞塔唱出了這首動人的詠嘆調「親愛的父親」,請求父親促成此事﹐如此她才能與心上人結婚。
  於是,強尼.史基基先把一些財產分別給予那些親戚後,而最值錢的房子、磨坊與驢子等等,就留給富翁的好友,有就是他自己本人,著實的擺了那些貪婪的親戚一道。
  「親愛的父親」歌詞大意是:「哦,我的親愛的父親啊,我,非常的愛那個人。我們兩將要一起去朱門,我們要一起去買戒指,請讓我們去吧!如果你不同意這段感情,那我就要到舊橋頭去,而跳入亞諾河中!我是真的打從心裡頭愛他,用生命去愛他。所以我親愛的父親啊,請你諒解我們的感情吧!」


普契尼:托斯卡 - 為了藝術,為了愛

  《托斯卡》是依據法國作曲家薩杜(V. Sardou)的劇本改編而成,由伊利卡和賈可沙合作改編。全劇共分三幕七景。1900年1月14日在羅馬Costanzi劇院首演。作品受了寫實主義(Verismo)的影響,把陰暗的悲劇主題,藉由普契尼特有的戲劇樣式,用優美流暢的旋律點綴起來,成為頗具特色的歌劇。作品具有寫實主義的所有要素,配合普契尼動人心弦的旋律,營造出劇力萬鈞的氣勢。
  歌劇以十九世紀初政治局勢動盪不安的羅馬為背景。畫家卡瓦拉多西因為藏匿前羅馬共和黨領事安傑羅弟而被通緝,他的愛人托斯卡出於善妒和愛,而為兇殘的警長史卡比亞所利用,致使卡瓦拉多西被捕入獄。警長覬覦托斯卡的美色,欲將情敵處死以便獨佔。後來托斯卡利用警長不備時把他刺死,但最後還是來不及營救,畫家便慘遭槍斃,痛心之餘托斯卡便跳樓自殺殉情。
  「為了藝術,為了愛」(Vissi d'arte, vissi d'amore)是本劇最受歡迎的女高音詠歎調。第二幕中,卡瓦拉多西被警長逮捕並遭酷刑,托斯卡為了營救情人,向警長哀求饒命,但警長卻要玷污托斯卡。史卡比亞告知托斯卡:卡瓦拉多西只剩下一小時的生命,要不要救人,全看托斯卡的決定。這時托斯卡悲痛地唱出這段著名的詠歎調:「我為了藝術,為了愛情而活,對於任何生靈我從未傷害過……我始終真誠信仰上帝,忠誠地禮拜禱告。誠心地在祭壇上獻花,但在我痛苦的時候,為什麼,上帝竟然如此報答我?……你要我在你跟前懇求?」
  在聲樂界,弗萊明因她那高音域迴盪的極弱音演唱而廣受好評。這是每一位歌唱家夢寐以求,卻很少有人能練就的。透過這場音樂會,樂迷們當能充分領略其歌唱之技巧與聲音之魅力。她的歌聲便仿佛是上蒼為我們這個頂尖聲樂人才貧乏的時代所賦予的一份饋贈,也能夠明白何以已故蕭提(Sir Georg Solti)會說:「我和弗萊明的聲音有一段情」(I had an affair with Fleming's Voice)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