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6/2007

弗萊明演唱史特勞斯最後四首歌

  2007年三月24日,美國最著名的女高音弗萊明來台舉辦演唱會,選了史特勞斯的《最後四首歌》來為主軸,現場聆賞的感覺似乎比不上這裡的錄影。原因 之一是長榮交響樂團的聲音往往蓋過弗萊明的歌聲,她的音色再美也無從欣賞到。而且在音樂會前一天的記者會中,她的聲音有些沙啞,弗萊明也表示因為感冒的緣 故,所以聲音有些影響。她表示因為家中有兩個活潑的女兒,因此常常會帶回來不知名的病毒,所以她也經常感冒,所以她也不以為意。可能是感冒的緣故,多少影 響了演出的效果,不過她的表現還不錯,我個人最喜歡她演唱的是歌劇《托斯卡》中的選取「為了藝術,為了愛」。音樂會的樂曲解說可參閱此處
  以下由弗萊明所演唱史特勞斯《最後四首歌》(Richard Strauss: Vier Letzte Lieder)於2001年的倫敦逍遙音樂節(Proms, 2001)錄製,指揮為艾森巴哈。

春 Frühling


九月 September


睡覺前 Vor dem Schlafengehen


在晚霞中 Im Abendrot




3/24, 2007 音樂會後,公司同事與弗萊明合影

弗萊明與木偶的合唱 Renee Fleming with Muppets





這一段可愛的影片出現在介紹弗萊明個人生平的DVD中。由Tony Palmer 導演。由於這部DVD是由許多不同來源的影片所剪輯而成,所以畫面品質就各有好壞。
DECCA發行,福茂唱片出版,編號DVD3032

3/23/2007

弗萊明音樂會曲目賞析

當紅女高音弗萊明於2007年3月24日來台演唱,特別為主辦單位牛耳藝術所寫的《弗萊明音樂會曲目賞析》


弗萊明音樂會曲目賞析
文/黃哲嶔

  毫無疑問的,弗萊明是當今樂壇歌唱技藝最全面的女高音,她的演唱中一切都如此自然、真切、聲音運用也比很多同時代歌唱家技高一籌。此次她為台灣樂迷所帶了樂曲可謂雅俗共賞,既有因被用於電影《窗外有藍天》而廣為人所熟知的普契尼「親愛的父親」,也有極具深刻意涵的理查.史特勞斯之《最後四首歌》,而深刻且動聽則是他們共同的特色。


理查.史特勞斯:最後四首歌

  理查.史特勞斯在60多年的音樂生涯中,創作了大量偉大的音樂作品。1947年至1948年,也就是史特勞斯逝世前一年,他寫出最後的傑作 — 女高音和管弦樂的《最後四首歌》,包括了「春」、「九月」、「臨睡之前」及「在晚霞中」四首歌曲。史特勞斯摒除了一切俗世的煩惱,達到了臨終諦觀生命的境界。整部作品的核心是其中的第四曲,歌詞的最後詢問著「這或是死亡?」,成為作品最為人矚目的焦點。
  前三首取自瑞士作家赫爾曼.赫斯的詩歌作品,而最後一首:「在晚霞中」則源自德國詩人艾希多夫的詩篇。「春」讚美了春天之芬芳與萬物復甦。「九月」描寫從夏天到秋天的轉變。「臨睡之前」表現了對生命的倦怠,對沈睡的渴望。「在晚霞中」最後的句子是:「哦!在這日落的時分,大地空曠而寧靜,我們遊蕩得太累了,該歇息了!」音樂則呈現出日落時分黑夜將至的沈靜,然後,樂曲的速度漸漸變慢,彷彿死亡的到來。
  弗萊明首次接觸理查.史特勞斯的歌曲時她還是美國紐約州伊斯特曼音樂學校求學時,那時她選用這些歌曲作為畢業練習曲。後來,她又獲富布賴特獎學金前往德國深造,並逐步通曉史特勞斯的歌劇,也更熟悉了德語。她曾說:「我不能預見我將來能飾演史特勞斯歌劇中的這些角色,但是我有熟悉德語的絕對優勢,對這些劇目我已做好了準備。」
  弗萊明曾多次參與其歌劇作品之演出,出版過「史特勞斯之歌劇女英雄」(Decca 466 3142)專輯,錄製其最鍾愛的《玫瑰騎士》、《阿拉貝拉》與《綺想曲》等歌劇選曲。也曾多次於各地演唱會中獻唱《最後四首歌》,在「世紀女高音接班人《弗萊明》DVD影像全記錄」中亦曾留下錄影記錄。
  除了歌劇演出,演唱會對於弗萊明同樣重要。當然,她並不贊成那些單純依照演唱會的需求來進行教育的模式。她曾表示:「在此,我是為公眾服務,為他們帶來快樂而不是教育他們。對於曲目的安排,我會選擇自己鍾愛的。如果此地有我的歌劇演出,或許我只會選擇藝術歌曲來演唱。如果這是我不可能演出歌劇的城市,演唱會最好還是歌劇與藝術歌曲兼而有之。當然,在德國我不會如此,因為這樣會惹惱觀眾。我的每一場音樂會都是為了娛樂觀眾,向他們展現我的歌喉,我希望能將音樂中動人和有價值的部分介紹給觀眾。」為此她為台灣的愛樂者準備了以下三首優美的歌劇選曲。


羅西尼:賽米拉密德 - 優美的光在誘惑

  二幕正歌劇(Opera Seria,或稱為「莊歌劇」,亦即題材莊重嚴肅的歌劇),由羅西尼譜曲,劇本是根據法國作家、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的悲劇《賽蜜拉米思》(1748年首演),由羅希(1774-1885)寫作。為羅西尼的第33齣歌劇。作於1822-1823年間,1823年2月3日在威尼斯劇院首次公演。
  羅西尼以古代巴比倫女王賽米拉密德為題所寫,劇中貴族阿蘇爾和巴比倫王后賽米拉密德共謀毒殺國王尼諾。阿蘇爾擬篡奪王位,並取賽米拉密德為妻,但是王后卻愛上了凱旋歸來的青年將領阿爾薩切(Arsace)。其中涉及政治陰謀、愛情糾葛、親情倫理等複雜劇情。劇情精彩描寫主角賽米拉密德處於母愛與野心的矛盾心情,而她的心上人阿爾薩切,其實是她的早年失散的親生兒子。
  某一日,眾人聚集於祖廟,忽然閃電雷鳴,國王的墓門大開,國王的陰魂出現,當眾宣佈阿爾薩切為王位的繼承人,並囑咐他當天晚上要到墓穴裡為父報仇。王后和阿爾薩切從祭司長得口中得知他們的母子關係,因而同意由兒子繼承王位。無法順利取得王位而心生不甘的阿蘇爾便決心殺死阿爾薩切,於是潛入墓穴準備攻擊,結果卻將趕來墓穴營救新國王的賽米拉密德刺死。後來阿爾薩切在決鬥中殺死了阿蘇爾,順利登基。
  在劇中的第二場景:在巴比倫的空中花園,賽米拉密德獨自等待著阿爾薩切。當僕人進來報告說不久阿爾薩切即將來到,暗戀著他的女王就唱出渴望和阿爾薩切見面的快樂歌曲:「優美的光在誘惑」。這是一首用花腔女高音演唱的詠歎調,其中還加入了女聲的合唱。


普契尼:強尼.史基基 - 親愛的父親

  《強尼.史基基》是普契尼著名的「三部聯篇歌劇」中最後的一部曲,為獨幕歌劇,是普契尼唯一的一齣喜歌劇(Opera Buffa)。而三部歌劇的內容都在探討人世間生與死的苦惱。
  此劇故事發生在十三世紀的佛羅倫斯。富商杜納第過世後,眾親友假意前來來哀悼,當他們得知富翁將所有財產都送給了修道院,這群親戚卻慌了起來,紛紛表示絕對不能讓遺囑交到律師手上,便分頭找了起來。不久遺書林努奇歐(Rinuccio)找到了,他要求眾人要同意他和一位叫做羅瑞塔(Lauretta)的婚事,他才肯把遺囑交出來。在眾人同意之後,他們又委託羅瑞塔的父親強尼.史基基替他們想辦法奪回這筆財富。他們希望強尼.史基基扮成未死的富翁假立新的遺囑﹐重新處理遺產﹐但強尼.史基基並不想幫忙,於是羅瑞塔唱出了這首動人的詠嘆調「親愛的父親」,請求父親促成此事﹐如此她才能與心上人結婚。
  於是,強尼.史基基先把一些財產分別給予那些親戚後,而最值錢的房子、磨坊與驢子等等,就留給富翁的好友,有就是他自己本人,著實的擺了那些貪婪的親戚一道。
  「親愛的父親」歌詞大意是:「哦,我的親愛的父親啊,我,非常的愛那個人。我們兩將要一起去朱門,我們要一起去買戒指,請讓我們去吧!如果你不同意這段感情,那我就要到舊橋頭去,而跳入亞諾河中!我是真的打從心裡頭愛他,用生命去愛他。所以我親愛的父親啊,請你諒解我們的感情吧!」


普契尼:托斯卡 - 為了藝術,為了愛

  《托斯卡》是依據法國作曲家薩杜(V. Sardou)的劇本改編而成,由伊利卡和賈可沙合作改編。全劇共分三幕七景。1900年1月14日在羅馬Costanzi劇院首演。作品受了寫實主義(Verismo)的影響,把陰暗的悲劇主題,藉由普契尼特有的戲劇樣式,用優美流暢的旋律點綴起來,成為頗具特色的歌劇。作品具有寫實主義的所有要素,配合普契尼動人心弦的旋律,營造出劇力萬鈞的氣勢。
  歌劇以十九世紀初政治局勢動盪不安的羅馬為背景。畫家卡瓦拉多西因為藏匿前羅馬共和黨領事安傑羅弟而被通緝,他的愛人托斯卡出於善妒和愛,而為兇殘的警長史卡比亞所利用,致使卡瓦拉多西被捕入獄。警長覬覦托斯卡的美色,欲將情敵處死以便獨佔。後來托斯卡利用警長不備時把他刺死,但最後還是來不及營救,畫家便慘遭槍斃,痛心之餘托斯卡便跳樓自殺殉情。
  「為了藝術,為了愛」(Vissi d'arte, vissi d'amore)是本劇最受歡迎的女高音詠歎調。第二幕中,卡瓦拉多西被警長逮捕並遭酷刑,托斯卡為了營救情人,向警長哀求饒命,但警長卻要玷污托斯卡。史卡比亞告知托斯卡:卡瓦拉多西只剩下一小時的生命,要不要救人,全看托斯卡的決定。這時托斯卡悲痛地唱出這段著名的詠歎調:「我為了藝術,為了愛情而活,對於任何生靈我從未傷害過……我始終真誠信仰上帝,忠誠地禮拜禱告。誠心地在祭壇上獻花,但在我痛苦的時候,為什麼,上帝竟然如此報答我?……你要我在你跟前懇求?」
  在聲樂界,弗萊明因她那高音域迴盪的極弱音演唱而廣受好評。這是每一位歌唱家夢寐以求,卻很少有人能練就的。透過這場音樂會,樂迷們當能充分領略其歌唱之技巧與聲音之魅力。她的歌聲便仿佛是上蒼為我們這個頂尖聲樂人才貧乏的時代所賦予的一份饋贈,也能夠明白何以已故蕭提(Sir Georg Solti)會說:「我和弗萊明的聲音有一段情」(I had an affair with Fleming's Voice)了。


Radio Pass 網路廣播 推薦代言


  兩年前為新開的音樂網站RealMa的Radio Pass(網路音樂廣播)代言,最近因為整理個人的資料才想到曾有過這麼一回事。今天把網頁紀錄下來,作為個人成就的一點小小紀錄。
http://taiwan.real.com/event/radiopass99/index.html

以下是當初為他們的音樂頻道所寫的三篇推薦文:

爵士
  已故爵士樂大師Louis Armstrong曾說:「如果你非問爵士樂是什麼不可,你是永遠不會知道的。」而大英百科全書給它的解釋則是:「爵士樂是一種音樂形式,往往是即興的。由非洲裔美國人發揚光大,同時受到歐洲和聲論與非洲複雜節奏的影響。」爵士樂的歷史至今約有百年的時間,其真正的起源已很難考證。「爵士」(Jass 或Jazz)這一名詞則是出於1917年時在紐約的夜總會的一個五個白人組成的樂隊,自此,人們開始為爵士樂瘋狂。
  爵士樂是非常平易近人的音樂,它是自由的、不受約束的。從它演奏時所強調的「即興」特質,便可知道它何以被稱為最具草根性與生命力的音樂演奏形式。由於它的自由、不受約束,所以爵士樂便具有一種強大的融合性以及可塑性,經過一百多年的演變,它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音樂形式。而經過不斷的融合變化,今後它將呈現怎樣的面貌,誰也無從臆測。
  在節目中,將爵士樂區分為四大部分:「時尚爵士」(Smooth Jazz)萃取最精練的時尚爵士與熱情歌聲。「爵士標準名曲」(Jazz Vocal Standards)將最酷且做瘋狂的爵士樂結合在一起,將即興演奏、經典名曲與狂熱的演唱完美呈現。「爵士樂 - 冷靜與熱情」(Jazz: Cool and Hot)融合昔日的爵士傳奇人物與當今新銳演奏所演奏的咆勃樂,同時也加入巴西新浪潮、藍調與及眾多的爵士樂類型。「爵士夜總會」(Jazz Niteclub)帶您進入爵士夜總會,欣賞最酷的爵士小型樂團之演奏。


古典
  古典音樂總是給人精緻、高貴的意象,由於它是歷經數百年的錘鍊之後所留存的西方音樂精華,因此人們莫不以古典音樂為所有音樂之最高境界。
  古典音樂可以由許多方面來定義,就時間上來說:一般是指西方歐洲世界自西元十七世紀巴洛克時期,到二十世紀的當代音樂。中間還歷經了十八世紀的古典時期,十九世紀的浪漫時期。而若將時間向上、下延伸,在更廣泛的定義中,十二、三世紀的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以及二十一世紀的現代音樂,都可以稱為古典音樂。而就精神上來說:凡是能夠歷經時間考驗而流傳下來的音樂,都可以稱之為古典音樂。因為在英文中「古典」一字(Classic或Classical)所代表的意義便是「經典」之意。
  古典音樂傳承了歐洲最精緻的文化精髓,歷經數百年的歷史焠鍊,造就了最經典的藝術境界。可以說古典音樂正是西方文化最具精神意義的表徵。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合唱」歷經數百年時間洪流的篩選,至今還經常被演奏,而它被選為象徵歐盟精神的會歌,更足可印證所謂的「經典」。而近年來許多跨界音樂(crossover)經常借用古典音樂的旋律加以改編,創造更多元的音樂新風貌,因此讓古典音樂的生命更加延續,也賦予了古典音樂更多「經典」的價值。
  在此頻道中,你將可以欣賞到兩大類型的古典音樂節目:「經典古典」(Essential Classical)帶領您優游於古典音樂從中世紀以至二十世紀的曲折歷史中。以及「浪漫時期」(Romantic Era)作品將讓您盡情徜徉富於創造及想像力的狂喜中,享受十九世紀音樂大師充滿感情的傑作。


原聲帶&其他
  電影述說的通常只是生命的片段,將一、二十年或是六、七十年的時光濃縮在短短的一、兩個小時中,雖然無法鉅細靡遺的完整記錄,卻也讓人得以用最短的時間一窺生命的真實樣貌。例如:八○年代相當知名的電影「窗外有藍天」便以優雅的樣態,為觀眾述說生命與愛情的種種點滴,令人渴望藍天外無限大的想像與自由。往往電影帶給觀眾的便是如此無限大的想像與無限大的滿足。
  而在電影中,配樂與劇情往往密不可分,若將配樂抽離,電影令人滿足的程度必然大減。電影給了人們無限的成功想像,與慾望的滿足,就算現實的世界無法達成,透過電影,人們的情緒也將得到鼓舞與宣洩。而配樂在電影中所佔的地位更是不容抹滅,因為配樂往往能夠將電影所欲傳達的情緒發揮到極致。因此在欣賞電影時,配樂便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份。透過一幕幕的電影的情節,每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被一一忠實呈現。儘管電影已落幕,其配樂還依舊迴響,動人的情愫仍然縈繞不去。一部成功的電影,往往能夠將配樂與劇情完美結合,成為電影不可分解的重要部份。只要配樂能夠持續迴響,動人的故事便能不斷地被傳誦。
  在此頻道中,為各位引介兩種類型的節目,除了電影與電視配樂之外,另外還可以欣賞到另外一種同樣在記錄並調侃人生的喜劇與脫口秀。在「喜劇&脫口秀」(Comedy)中,可以欣賞到從Eddie Murphy到Jeff Foxworthy等人的精彩演出,從他們的言談舉措中,往往充滿了神來之筆的奇趣與神妙滋味,保證讓您開懷大笑!而在「原聲帶」(Soundtracks)中,藉由電影及電視的影片與影集之配樂,重現鮮活的影像,讓你重溫每個動人的經典畫面。

3/13/2007

四大天王 The Heavenly Kings


導演:吳彥祖
主演:吳彥祖、陳子聰、連凱、尹子維

  這部電影以記錄片的形式,以諷刺的手法,呈現了香港流行音樂唱片工業的不為人知的辛酸一面。基本上應該是一個真實的記錄片,不過有些小細節我覺得似乎並不真實。不過這些「不真實」實際上根本不用在乎,因為唱片工業本來就是Show Business。無論真假、虛實,或說是作秀,這都是Show Business的本質啊!
  影片由偶像明星吳彥祖執導演。 電影一開始就用驚人的數字來描述唱片工業的困境:1995年香港的唱片業年營業額為16億港元,而2005年則只剩下7億港元。十年來唱片業衰退了一辦以上。對照台灣的情況,應該也不相上下。面對這樣的情況,身為唱片同業的我,特別覺得感慨!
  這部紀錄片巨細無遺地呈現由吳彥祖、陳子聰、連凱、尹子維所組成的ALIVE男子樂團的興衰。與其說這是ALIVE樂團的興衰,倒不如說是香港流行樂壇的興衰。電影中還穿插了莫文蔚、楊千嬅、張學友、張震嶽,以及數名香港的音樂人與製作人,大談他們對唱片業的看法。
  儘管電影談不上好看,但從以記錄片的方式所呈現的創意,以及探討的唱片工業目前所面臨的困境,是我對這部點影推崇之處。

推薦指數:★★★☆☆